荆门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湖北省
科技
2025-03-11

近年来,荆门市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攻坚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提升。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6.3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6%,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

坚持“链式”思维,厚植产业集群优势。聚焦产业基础好、科研优势强、市场前景广的高新技术产业,完善“链长+链主+链创”联动机制。

一是“链长”统筹,产业特色再聚焦。围绕构建“4211”现代产业体系,遴选新能源新材料、汽车与智能装备等6条富有荆门特色、链条无缝衔接的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工作责任制,推动上下游整体联动。目前,每条主导产业链均建立了“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发展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

二是“链主”引领,产业实力再提升。坚持盘活存量、挖掘增量,支持“链主”企业扩规裂变、做大做强。2024年,全市入围湖北省高企百强、民企百强的企业分别达到5家、6家,荆门石化、亿纬动力、长城汽车、格林美、新洋丰产值分别突破420亿元、440亿元、330亿元、300亿元、180亿元。在“链主”企业带动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2024年,全市国家级、省级成长型产业集群分别达到2个、1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71家,同比分别增长25.74%、40.66%。

三是“链创”协同,产业创新再强化。搭建荆门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绘制锂电、石化、磷化产业技术创新供应链图谱,放眼全国寻求科创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其中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以来,共网络锂电企业28家、解决技术难题36个。推动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亿纬动力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分别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实验和检测服务1000余项、3.6万余项。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转型质效。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是链群聚合,加快产业能级提升。探索“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发展路径,依托产业“龙头”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集群发展优势。锂电产业方面,先后引进恩捷股份等企业59家,基本形成“基础原材料制备—关键部件生产—电芯制造及模组封装—电池产品应用—废旧电池回收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荆门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前三强,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锂电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产能达188.6GWh。

二是实数融合,加快数字转型提质。围绕重点产业链,实行“一链一库一园一方案”,即一条产业链,建立一个行业“智改数转”智库,制定一张推进路线图,部署实施一套行业特色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三是企校联合,加快技术创新提效。坚持以“用”为导向,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0家。2024年,省内外高校院所共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04项,帮助解决技术问题128个。

坚持借力借势,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面向全球全国引人才、引技术,有效弥补本地科创资源不足的短板。

一是借船出海,布局离岸创新。按照“研发在武汉、生产在荆门”“孵化在武汉、落地在荆门”模式,建设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打造研发实验中心、招才引智中心、企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项目于2024年底投入运营,首批签约入驻企业14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机构,中航特飞所、亿纬动力、京山轻机、亨迪药业等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中集宏图等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

二是借梯上楼,实现供需对接。支持初创企业通过线上平台、科技服务机构,有效对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全市1541家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发布需求783项,对接成功250项。拓达科技通过天网平台,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崔彦斌教授团队,解决活性炭微波再生及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难题。

三是借鸡下蛋,转化科技成果。坚持搭平台、畅渠道、建机制,推动“四链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变为产品、落地为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李培武院士“ARC微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成果在新洋丰转化,首年推广使用面积超过50万亩。